百家姓
百家姓 百家姓排名 百家姓全文 百家姓姓氏大典 姓氏排名 新百家姓排名 百家姓的由来 百家姓起源 百家姓查询
百家姓大全 / 礼姓 礼氏家谱 礼姓起源 礼姓名人 礼姓的来源 礼姓起名
礼姓
礼古代掌管典礼者,以官职为姓。或曰卫康叔后裔。
礼姓姓氏来源
礼姓汉族礼氏
满族礼氏
是满姓“萨克达”的一个分支。
满族的姓,多以居住地的地名、山峰、河流等名称做为姓。萨克达姓,追根朔源可至古肃慎氏。“《北史》靺鞨,即古肃慎氏也。所居多依山水。按满洲语谓长曰达,称老翁曰萨克达……。”(《满洲源流考》)。《八旗满洲氏族通谱》卷三十五·四写道。:“萨克达,本系地名,因以地为姓。其氏族散居于萨克达、宁古塔及各地方。”萨克达由地名而来的姓,还可从《满洲源流考》十三卷第226页找到根据:明代嘉靖年间设置的萨尔达卫,按萨尔达山而来,萨克达与其音相近。萨尔达山在打牲乌拉。而萨尔达山、萨尔达卫,历史地理位置在哪里?我查遍古地名和古地图都未找到。在吉林市、打牲乌拉东面有一座名为“老爷岭”,海拔1284米的山峰。这与《满洲源流考》中提到的“萨尔达山”地理位置基本相符,称“老爷岭”,即由满语称“老翁曰萨克达”而来;在牡丹江市、宁安(前文所言宁古塔,在宁安境内),东侧有一条西南东北走向的山脉——“老爷岭”。这两处“老爷岭”,是靺鞨生存壮大之地,也是萨克达氏族发祥之地。随着满族与汉族文化交流的不断加深,满族姓氏也发生了变化。满族姓氏由原来的多音节姓,变成了单字汉姓。大约1662至1675年间,萨克达宗族分解出:官、礼、李、里、应、祖、翁等诸多姓氏。如今的礼氏族人,大多居住于辽沈地区,京津等地也有少数礼氏后人。
礼姓名人
礼至
卫国大夫。
礼震
东汉人,以精通尚书著名,从学于欧阳歙。
礼门
明隆庆二年进士,杞县人。
礼广贵
(1920—1995)满族。辽宁省辽中县大黄旗堡村人。1940年入西北大学历史系。1939年参加革命,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,在蒋管区从事地下工作,再进入辽南解放区,先后在复县人民政府、县委宣传部、辽东省委、辽宁省委宣传部、辽宁社会科学院工作。历任辽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、辽宁省社会科学联合会副主任、辽宁省地方志编辑委员会副主任、辽宁省古籍整理小组副组长、全国人才学会理事及辽宁省人才学会副会长等职。主持并参加编写《少奇同志在满洲省委》、《东北义和团档案史料》及主编《张学良将军》画册等。
礼文彬
1908年生,化名英时。“九一八”后,他不甘心当亡国奴,便毅然弃家出走,流亡关内。当年9月底,礼文彬到北平参加了“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”,不久又和东北各界人士、青年学生600多人一起组成浩浩荡荡的请愿队伍乘火车奔赴南京请愿。1935年礼文彬到西安张学良部军法处工作。他在中国共产党抗日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下,于1938年7月,从西安奔赴延安参加革命,并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。毕业后,到八路军总部军法处任科长。1942年5月,日本侵略军向我八路军总部所在地山西辽县(今左权县)麻田进犯。危急情况下,总部决定寻机穿隙转移出麻田,礼文彬在突围的战斗中,不幸牺牲。
礼文华
1928年入东北讲武堂七期步科,后来在张学良卫队中任排长并随少帅入关,后在东北军中历任连长、营长等职。1948年任新一军暂编第53师副官处主任,驻沈阳郊区。沈阳解放前夕,临危受命任该师三团团长,协助师长许庚扬率部起义成功。此举使沈阳古城免遭战火摧残。起义后经短暂学习后分配工作,先后在齐齐哈尔军大,长春军事师范学院及武威步校等军校任教员,主授射击兵器。翌年转业到甘肃省人民政府参事室任参事,1981年调入辽宁省人民政府参事室任参事。1987年10月26日去世,终年78岁。
李涛
早年就读于东北中山中学。1936年6月走上革命道路,1937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,历任牺盟总会组织部部长,晋察冀边区第五行政专署专员,晋察冀边区冀晋地委城工部部长、敌工部部长等。1945年9月后历任抚顺市委书记、市长、抚顺保安司令,中共辽东三地委常委,第三专员公署专员,安东省委委员、省政府秘书长,辽东省政府秘书长兼农林厅厅长等。新中国成立后,历任辽东省政府主席,辽宁省委书记处书记、省政府副主席、省人民委员会副省长等。“文革”期间遭受迫害。1978年后历任辽阳市委书记,辽阳石油化纤总厂党委书记兼建厂指挥部总指挥,纺织工业部副部长,辽宁省委书记(当时设有第一书记)兼沈阳市委第一书记,中共辽宁省顾问委员会主任兼沈阳市委第一书记,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等。李涛是全国政协第七届常委。2008年2月16日逝世,享年95岁。
礼姓地望分布
礼氏望出平原,今山东西北部平原县一带。
满族礼氏后人多集中辽沈地区,与其历史上享有特惠政策有关。据《钦定清文鉴》卷五记载:萨克达礼氏,乃太祖建国之前主动归附的十一姓氏之一。这十一姓氏族人"受到优礼待编设牛录时,部民与部长传统隶属关系被当作酋长世袭特权保留下来。" 转自www.chaxunjiao.com https://www.chaxunjiao.com/
礼姓姓氏来源
礼姓汉族礼氏
满族礼氏
是满姓“萨克达”的一个分支。
满族的姓,多以居住地的地名、山峰、河流等名称做为姓。萨克达姓,追根朔源可至古肃慎氏。“《北史》靺鞨,即古肃慎氏也。所居多依山水。按满洲语谓长曰达,称老翁曰萨克达……。”(《满洲源流考》)。《八旗满洲氏族通谱》卷三十五·四写道。:“萨克达,本系地名,因以地为姓。其氏族散居于萨克达、宁古塔及各地方。”萨克达由地名而来的姓,还可从《满洲源流考》十三卷第226页找到根据:明代嘉靖年间设置的萨尔达卫,按萨尔达山而来,萨克达与其音相近。萨尔达山在打牲乌拉。而萨尔达山、萨尔达卫,历史地理位置在哪里?我查遍古地名和古地图都未找到。在吉林市、打牲乌拉东面有一座名为“老爷岭”,海拔1284米的山峰。这与《满洲源流考》中提到的“萨尔达山”地理位置基本相符,称“老爷岭”,即由满语称“老翁曰萨克达”而来;在牡丹江市、宁安(前文所言宁古塔,在宁安境内),东侧有一条西南东北走向的山脉——“老爷岭”。这两处“老爷岭”,是靺鞨生存壮大之地,也是萨克达氏族发祥之地。随着满族与汉族文化交流的不断加深,满族姓氏也发生了变化。满族姓氏由原来的多音节姓,变成了单字汉姓。大约1662至1675年间,萨克达宗族分解出:官、礼、李、里、应、祖、翁等诸多姓氏。如今的礼氏族人,大多居住于辽沈地区,京津等地也有少数礼氏后人。
礼姓名人
礼至
卫国大夫。
礼震
东汉人,以精通尚书著名,从学于欧阳歙。
礼门
明隆庆二年进士,杞县人。
礼广贵
(1920—1995)满族。辽宁省辽中县大黄旗堡村人。1940年入西北大学历史系。1939年参加革命,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,在蒋管区从事地下工作,再进入辽南解放区,先后在复县人民政府、县委宣传部、辽东省委、辽宁省委宣传部、辽宁社会科学院工作。历任辽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、辽宁省社会科学联合会副主任、辽宁省地方志编辑委员会副主任、辽宁省古籍整理小组副组长、全国人才学会理事及辽宁省人才学会副会长等职。主持并参加编写《少奇同志在满洲省委》、《东北义和团档案史料》及主编《张学良将军》画册等。
礼文彬
1908年生,化名英时。“九一八”后,他不甘心当亡国奴,便毅然弃家出走,流亡关内。当年9月底,礼文彬到北平参加了“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”,不久又和东北各界人士、青年学生600多人一起组成浩浩荡荡的请愿队伍乘火车奔赴南京请愿。1935年礼文彬到西安张学良部军法处工作。他在中国共产党抗日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下,于1938年7月,从西安奔赴延安参加革命,并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。毕业后,到八路军总部军法处任科长。1942年5月,日本侵略军向我八路军总部所在地山西辽县(今左权县)麻田进犯。危急情况下,总部决定寻机穿隙转移出麻田,礼文彬在突围的战斗中,不幸牺牲。
礼文华
1928年入东北讲武堂七期步科,后来在张学良卫队中任排长并随少帅入关,后在东北军中历任连长、营长等职。1948年任新一军暂编第53师副官处主任,驻沈阳郊区。沈阳解放前夕,临危受命任该师三团团长,协助师长许庚扬率部起义成功。此举使沈阳古城免遭战火摧残。起义后经短暂学习后分配工作,先后在齐齐哈尔军大,长春军事师范学院及武威步校等军校任教员,主授射击兵器。翌年转业到甘肃省人民政府参事室任参事,1981年调入辽宁省人民政府参事室任参事。1987年10月26日去世,终年78岁。
李涛
早年就读于东北中山中学。1936年6月走上革命道路,1937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,历任牺盟总会组织部部长,晋察冀边区第五行政专署专员,晋察冀边区冀晋地委城工部部长、敌工部部长等。1945年9月后历任抚顺市委书记、市长、抚顺保安司令,中共辽东三地委常委,第三专员公署专员,安东省委委员、省政府秘书长,辽东省政府秘书长兼农林厅厅长等。新中国成立后,历任辽东省政府主席,辽宁省委书记处书记、省政府副主席、省人民委员会副省长等。“文革”期间遭受迫害。1978年后历任辽阳市委书记,辽阳石油化纤总厂党委书记兼建厂指挥部总指挥,纺织工业部副部长,辽宁省委书记(当时设有第一书记)兼沈阳市委第一书记,中共辽宁省顾问委员会主任兼沈阳市委第一书记,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等。李涛是全国政协第七届常委。2008年2月16日逝世,享年95岁。
礼姓地望分布
礼氏望出平原,今山东西北部平原县一带。
满族礼氏后人多集中辽沈地区,与其历史上享有特惠政策有关。据《钦定清文鉴》卷五记载:萨克达礼氏,乃太祖建国之前主动归附的十一姓氏之一。这十一姓氏族人"受到优礼待编设牛录时,部民与部长传统隶属关系被当作酋长世袭特权保留下来。" 转自www.chaxunjiao.com https://www.chaxunjiao.com/
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:万能查询网
1、长按上方二维码,保存至手机相册;
2、进微信扫一扫,从相册中选择识别二维码。
1、长按上方二维码,保存至手机相册;
2、进微信扫一扫,从相册中选择识别二维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