百家姓
百家姓 百家姓排名 百家姓全文 百家姓姓氏大典 姓氏排名 新百家姓排名 百家姓的由来 百家姓起源 百家姓查询
百家姓大全 / 呙姓 呙氏家谱 呙姓起源 呙姓名人 呙姓的来源 呙姓起名
呙姓
呙[呙、娲,读音作gē(ㄎㄨㄞ),古音读作hé(ㄏㄜˊ),亦可读作guō(ㄎㄨㄞ)]
一.姓氏字源:
史籍《姓氏考略》中记载:“呙,音‘戈’,又与‘和’同。<淮南子>有呙氏璧,即卞和之‘和’。或云:女娲氏之后,去女以呙为姓,明代公安多呙氏。”
据典籍《中国姓氏大全》中“呙”姓条目注释:“呙gē,罕见姓(又音guō)。南唐有呙拯,宋代有呙辅,明代有呙文光。”
在史籍《淮南子》中记有:“呙氏璧,注音为‘hé’,即卞和之‘和’。或云:女娲氏之后,去女以呙为姓,明代公安多呙氏。”
在典籍《辞海》、《现代汉语词典》等中,呙,皆注音为guō,简化为“呙”。
在文献《新编千家姓》中,“呙,注音为‘gē’”,本字未简化。
显然,呙(呙)字,主要源自三皇之一的女娲氏,是以先祖称谓字拆文简化形成的姓氏符号,为母系氏族社会的典型标志之一。
二.姓氏渊源:
第一个渊源:源于风姓,出自女娲氏之后裔,属于以先祖名字去部首为氏。
娲氏为远古母系氏族社会末期最强大显赫的氏族部落,后来逐渐分化演变为大大小小许多支部落,成为华夏各民族之滥觞,包括父系氏族时代的北方黄帝部落、蚩尤部落以及南方炎帝部落(后世称“中华人文三始祖”)等,是故后世有女娲抟土造人的传说,即各族都尊女娲为华夏创世之祖,与伏羲、神农并称“三皇”,女娲因此有“娲皇”之名。
在氏族发展和分化的过程中,始终有一支氏族部落保留了“娲”氏名号,直到后来夫权横流之时,方去“娲”字之“女“旁为“呙”氏,读音作guō(ㄎㄨㄞ),与现在的姜姓、姬姓、嬴姓以及轩辕氏的形成时间和方式相同。
娲氏、姜姓、姬姓以及嬴姓都带有女字部首,留下了明显的母系氏族社会的痕迹,而“轩辕”是一直以轩辕黄帝的名号为部落名的一支父系氏族,直到发展成为姓氏。
第二个渊源:源于外夷,出自在秦、汉之际西域呙国,属于以国名为氏。
在秦、汉时期,西域地区丝绸古道上有一小国,名为呙国,被时人称为“千金菜”的一种蔬菜,即是汉王朝花费大量金银从呙国买来种子,在中原地区种植开来的。
著名宋朝学者陶觳在其《清异绿》中记载:“呙国使者来汉,隋人求得菜种,酬之甚厚,故因名千金菜。”千金菜即现在的莴苣,俗称莴笋。由于汉王朝当时为了引进这一新的蔬菜品种而不惜千金代价,故得此美名。著名晋朝学者葛洪在《肘后方》中,也称它为莴苣菜,可见在魏、晋之时,人们已经正式将它列入日常菜谱中了。
莴苣是在晋朝以前从呙国传入中原的。虽然呙国的建国、处地,存亡时间等仍待进一步详细考证,但呙国的存在与消亡,为呙氏的起源提供了一个非常重要线索,因其时正为“东方帝国”大汉王朝最为强盛之际,其国被汉化的可能性极大,成为呙氏之源,读音作gē(ㄎㄨㄞ)。
第三个渊源:源于芈姓,出自战国时期楚国玉人卞呙,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。
战国时期有一块著名的“和氏璧”,引发了许多传说、故事。
和氏璧在典籍《淮南子》中实作“呙氏璧”,说明“呙”作为姓氏,在战国时期即已形成。后许多姓氏学文献将“呙”注音为hé(ㄏㄜˊ),显然是受了“呙氏璧”的影响。
楚人卞呙采得一块璞(石中之玉),献给新即位的楚蚡王熊蚡冒(公元前757~前741年在位)。楚蚡王命掌玉的官“玉人”拿去鉴定,这个玉人鉴玉水平不高,因此说其是石头,卞呙便因欺君之罪而被砍断了左脚。
楚蚡王逝世后,楚武王熊通即位(公元前741~前690年在位),卞呙再把那块璞献上去,玉人还说那是石头,卞呙又因此而右脚被砍断。
楚武王逝世后,楚文王熊赀即位(公元前689~前675年在位),卞呙不敢再去献璞,他在山中抱着那块璞哭泣不止,双眼泪尽,而继之流以血。邻人感之,通过他人告诉了楚文王。
楚文王听说此事后,立即派人去查问缘由。卞呙说:“我并不是为自己断足而悲伤,所悲伤的,是美玉竟然被说成是石头,讲真话的人竟然被说成讲假话的人呀!”
楚文王觉得此事真相不应当如前君那样莽然下断,而是需要实实在在地考查落实,便命玉人仔细雕琢那块璞。琢开璞壳,果然得到了一块美瑕无伦的玉,做成一座玉壁后,楚文王亲命其名为“呙氏璧”,以慰卞呙。
这个历史事件,在后来的典籍《韩非子·和氏篇》中,卞呙被讹记为同音字卞和,呙氏璧被记为和氏璧,此后各类史籍多随之而载。
卞呙的子孙后裔,有以“卞”为姓氏者,称卞氏;有以“呙”为姓氏者,称呙氏,读音为hé(ㄏㄜˊ)。
第四个渊源:源于姬姓,出自晋朝时期尚书师呙,属于避讳改姓为氏,或以先祖名字为氏。
师氏,出自夏商时代管理乐技的官职,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。据史籍《姓谱》记载,夏商时代,管理乐技职官名师,如上古师延,商朝师涓等。周朝也有师尹之官,掌管音乐歌咏。这些人的后代子孙遂以职官为姓,乃成师氏。
据典籍《广韵》、史籍《通志·氏族略》记载,春秋时期,有师氏后裔师呙,在晋国担任尚书官事,因晋景公司马师的名字中有“师”字,为了避君主名讳,师呙就将自己的姓省去一横,改为“帅”,这位尚书的后代子孙中有以“帅”为姓氏者,称帅氏,亦有以祖名“呙”为姓氏者,称呙氏,读音作guō(ㄎㄨㄞ)。
(中校注评:这里的介绍不知是谁写的,这第四个渊源实际上是错的:“源于姬姓,出自晋朝时期尚书师呙……”这个避讳改名的渊源完全是错的。根据师姓和帅姓起源,他们的那个祖先实际上叫做“师昺”,根据《广韵》和《名贤氏族言行类稿》上记载,原来师姓出自古代掌乐之官,因为古代掌乐之官曰师,故以官为氏而姓了师氏,传到春秋时代,有一位师昺在晋国担任尚书的官职。到了晋武帝司马炎纂夺魏权后,建立西晋,结束了三国时代,他追伯父司马师为晋景帝,并令天下避“师”字。以尚书师昺为代表的师氏家族为避名讳,只好减去姓氏“师”字中的一笔,改为“帅”姓。后来,过了晋朝,帅氏的子孙有的又恢复为师姓,有的则依旧为帅姓姓。
由于很多电脑系统将“师昺”(bing)误作“师呙”,因此造成一些人误把“师呙”作为呙姓起源,实际上史书中是没有“师呙”这个人名的。
相类似的,还有把南宋末代皇帝赵昺误作“赵呙”,把南宋奸臣万俟卨误作“万俟呙”,这都是很容易让人犯的错误。不可不慎。
上述前三种渊源,比较让人信服。尤其是源于“卞呙”说。因为在和氏璧(呙氏璧)的出产地,湖北西北一带,一个地方同时又卞姓和呙姓,但两姓自古以来不通婚,大抵是秉持同姓不婚的祖训。
本人姓呙,对本家族姓氏一直研究考证。)
二.迁徙分布:
目前呙氏聚集最集中的地区在洞庭湖流域,具体分布在湖北的公安、石首、监利以及湖南的华容、安乡、临澧等地。
元朝动乱时期,一个名叫菜颁的呙氏人从外地迁移至洞庭湖地区定居下来。呙菜颁的后人历经几百年的繁衍生息,到明朝时期在公安等地颇为显赫。当时中国文坛性灵派的代表“公安三袁”曾为呙氏家族写过家绳,现仍见于三袁文集。目前约有两三万呙氏人居住在洞庭湖流域。
湖南邵阳有地名呙家园,南京六合县的新集镇有地名路呙、中呙,东莞市常平镇桥有大呙村,湖北石首调关镇有呙家台……这些地方都是或曾经是呙氏族人聚居的地区。
呙氏后裔主要分布在湖北和湖南等地区,在四川、江苏等地区亦有分布。
三.郡望:
太原郡:战国时期秦国庄襄王四年(公元前246年)置郡,治所在晋阳(今山西太原),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五台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带、霍山北部一带地区。北魏时期辖地在今山西省阳曲县、交城市、平遥市、和顺县之间的晋中一带地区。
琅琊郡:春秋时期的齐国有琅琊邑,在今山东胶县南琅琊台西北,有越王勾践迁都至此之说。秦朝统一六国后,在境内设琅琊郡,并附置琅琊县,治所均在琅琊(今山东夏河),郡境为山东半岛东南部。西汉时期治东武(今山东诸城),并增琅琊国、柜县和祝兹侯国治于境内。东汉朝时期琅琊国改治开阳(今山东临沂)。晋朝改置为琅琊省。北魏时期治即丘(今山东临沂)。隋朝时期又复置琅琊县;唐朝时期又裁废,境地归胶州、诸城,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东南部谙城、临沂、胶南一带。唐朝时期有沂州琅琊郡。从魏、晋朝时期琅琊国起,琅琊台及秦琅琊郡治均不属琅琊郡(国)。另一处琅琊郡在今江苏南京一带,此后废置千余年。
平原郡:始建于西汉高祖时的西汉初年(公元前206年),治所在今山东省平原县西南。辖境相当于今山东省平原、陵县、禹城、齐河、临邑、商河、惠民、阳信等地。东汉以后,或为国,或为郡。北魏时期废黜。
豫章郡:原为春秋时期的洪州之地,战国时期秦国置为九江郡。楚、汉之际置豫章郡,治所在豫章(今江西南昌),其时辖地在今江西省南昌市,南朝陈时包有今江西锦江流域、南昌、清江、九江、历陵、彭泽、柴桑等十八县和两个候国,即今江西省北部地区。唐朝以后又改为豫章郡洪州,后期曾改为钟陵县,再后又改为南昌。
长沙郡:周朝时期即有该地,战国时期楚国始建郡,秦国灭楚国后承之,治所在临湘(今湖南长沙),其时辖地在今湖南省东部、南部一带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省全州市、广东省连县、阳山县、英德和江西一部分地区。西汉改郡为长沙国,并筑城。东汉仍改回为郡。隋朝初期废黜,隋大业年间及唐天宝、至德年间曾改潭州为长沙郡,治所在临湘(今湖南长沙)。明、清两朝为长沙府治。直到民国时期,长沙历经了国、郡、州、府、厅治。
四.字辈班派:
湖南洞庭湖呙氏字辈:“家人同履泰鼎壮晋升中临豫师谦益复观大有丰”。
五.历史名人:
呙 拯:(生卒年待考),五代时期南唐人。
南唐保大年间(公元943~957年),曾任歙州县令。
呙 辅:(生卒年待考),著名宋朝官吏。
据《续资治通鉴》记载,呙辅先为一进士,在宋绍兴四年(金天会十一年,公元1134年)农历12月壬午,武翼大夫、吉州刺史、统制鼎州军马杜湛为湖北路兵马副都监,修武郎、閤门祗候、添差统制军马鼓筠充东南第八将。马鼓筠本与刘超合流,有进士呙辅者,为张用所略;后呙辅入马鼓筠军中,与进士路居正劝马鼓筠立功归朝廷。时刘超据澧州,程昌寓遣兵击之,不胜。呙辅等令马鼓筠以药纸为书,陈破贼计,密遣安乡县监税刘汝舟持诣湖西,乞掩杀刘超,程昌寓亦遣使臣赍蜡书报之。刘超为马鼓筠所袭,败走,马鼓筠以所部诣昌寓降。程昌寓有战士、乡兵合九千馀人,用湛为总帅,至是程昌寓奏湛屡立奇功,马鼓筠临敌宣力,故皆擢之。既而录呙辅之劳,亦以为连州文学。后升任县令。
呙文光:(生卒年待考),湖北公安人。著名明朝巴县县令。 转自www.chaxunjiao.com https://www.chaxunjiao.com/
一.姓氏字源:
史籍《姓氏考略》中记载:“呙,音‘戈’,又与‘和’同。<淮南子>有呙氏璧,即卞和之‘和’。或云:女娲氏之后,去女以呙为姓,明代公安多呙氏。”
据典籍《中国姓氏大全》中“呙”姓条目注释:“呙gē,罕见姓(又音guō)。南唐有呙拯,宋代有呙辅,明代有呙文光。”
在史籍《淮南子》中记有:“呙氏璧,注音为‘hé’,即卞和之‘和’。或云:女娲氏之后,去女以呙为姓,明代公安多呙氏。”
在典籍《辞海》、《现代汉语词典》等中,呙,皆注音为guō,简化为“呙”。
在文献《新编千家姓》中,“呙,注音为‘gē’”,本字未简化。
显然,呙(呙)字,主要源自三皇之一的女娲氏,是以先祖称谓字拆文简化形成的姓氏符号,为母系氏族社会的典型标志之一。
二.姓氏渊源:
第一个渊源:源于风姓,出自女娲氏之后裔,属于以先祖名字去部首为氏。
娲氏为远古母系氏族社会末期最强大显赫的氏族部落,后来逐渐分化演变为大大小小许多支部落,成为华夏各民族之滥觞,包括父系氏族时代的北方黄帝部落、蚩尤部落以及南方炎帝部落(后世称“中华人文三始祖”)等,是故后世有女娲抟土造人的传说,即各族都尊女娲为华夏创世之祖,与伏羲、神农并称“三皇”,女娲因此有“娲皇”之名。
在氏族发展和分化的过程中,始终有一支氏族部落保留了“娲”氏名号,直到后来夫权横流之时,方去“娲”字之“女“旁为“呙”氏,读音作guō(ㄎㄨㄞ),与现在的姜姓、姬姓、嬴姓以及轩辕氏的形成时间和方式相同。
娲氏、姜姓、姬姓以及嬴姓都带有女字部首,留下了明显的母系氏族社会的痕迹,而“轩辕”是一直以轩辕黄帝的名号为部落名的一支父系氏族,直到发展成为姓氏。
第二个渊源:源于外夷,出自在秦、汉之际西域呙国,属于以国名为氏。
在秦、汉时期,西域地区丝绸古道上有一小国,名为呙国,被时人称为“千金菜”的一种蔬菜,即是汉王朝花费大量金银从呙国买来种子,在中原地区种植开来的。
著名宋朝学者陶觳在其《清异绿》中记载:“呙国使者来汉,隋人求得菜种,酬之甚厚,故因名千金菜。”千金菜即现在的莴苣,俗称莴笋。由于汉王朝当时为了引进这一新的蔬菜品种而不惜千金代价,故得此美名。著名晋朝学者葛洪在《肘后方》中,也称它为莴苣菜,可见在魏、晋之时,人们已经正式将它列入日常菜谱中了。
莴苣是在晋朝以前从呙国传入中原的。虽然呙国的建国、处地,存亡时间等仍待进一步详细考证,但呙国的存在与消亡,为呙氏的起源提供了一个非常重要线索,因其时正为“东方帝国”大汉王朝最为强盛之际,其国被汉化的可能性极大,成为呙氏之源,读音作gē(ㄎㄨㄞ)。
第三个渊源:源于芈姓,出自战国时期楚国玉人卞呙,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。
战国时期有一块著名的“和氏璧”,引发了许多传说、故事。
和氏璧在典籍《淮南子》中实作“呙氏璧”,说明“呙”作为姓氏,在战国时期即已形成。后许多姓氏学文献将“呙”注音为hé(ㄏㄜˊ),显然是受了“呙氏璧”的影响。
楚人卞呙采得一块璞(石中之玉),献给新即位的楚蚡王熊蚡冒(公元前757~前741年在位)。楚蚡王命掌玉的官“玉人”拿去鉴定,这个玉人鉴玉水平不高,因此说其是石头,卞呙便因欺君之罪而被砍断了左脚。
楚蚡王逝世后,楚武王熊通即位(公元前741~前690年在位),卞呙再把那块璞献上去,玉人还说那是石头,卞呙又因此而右脚被砍断。
楚武王逝世后,楚文王熊赀即位(公元前689~前675年在位),卞呙不敢再去献璞,他在山中抱着那块璞哭泣不止,双眼泪尽,而继之流以血。邻人感之,通过他人告诉了楚文王。
楚文王听说此事后,立即派人去查问缘由。卞呙说:“我并不是为自己断足而悲伤,所悲伤的,是美玉竟然被说成是石头,讲真话的人竟然被说成讲假话的人呀!”
楚文王觉得此事真相不应当如前君那样莽然下断,而是需要实实在在地考查落实,便命玉人仔细雕琢那块璞。琢开璞壳,果然得到了一块美瑕无伦的玉,做成一座玉壁后,楚文王亲命其名为“呙氏璧”,以慰卞呙。
这个历史事件,在后来的典籍《韩非子·和氏篇》中,卞呙被讹记为同音字卞和,呙氏璧被记为和氏璧,此后各类史籍多随之而载。
卞呙的子孙后裔,有以“卞”为姓氏者,称卞氏;有以“呙”为姓氏者,称呙氏,读音为hé(ㄏㄜˊ)。
第四个渊源:源于姬姓,出自晋朝时期尚书师呙,属于避讳改姓为氏,或以先祖名字为氏。
师氏,出自夏商时代管理乐技的官职,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。据史籍《姓谱》记载,夏商时代,管理乐技职官名师,如上古师延,商朝师涓等。周朝也有师尹之官,掌管音乐歌咏。这些人的后代子孙遂以职官为姓,乃成师氏。
据典籍《广韵》、史籍《通志·氏族略》记载,春秋时期,有师氏后裔师呙,在晋国担任尚书官事,因晋景公司马师的名字中有“师”字,为了避君主名讳,师呙就将自己的姓省去一横,改为“帅”,这位尚书的后代子孙中有以“帅”为姓氏者,称帅氏,亦有以祖名“呙”为姓氏者,称呙氏,读音作guō(ㄎㄨㄞ)。
(中校注评:这里的介绍不知是谁写的,这第四个渊源实际上是错的:“源于姬姓,出自晋朝时期尚书师呙……”这个避讳改名的渊源完全是错的。根据师姓和帅姓起源,他们的那个祖先实际上叫做“师昺”,根据《广韵》和《名贤氏族言行类稿》上记载,原来师姓出自古代掌乐之官,因为古代掌乐之官曰师,故以官为氏而姓了师氏,传到春秋时代,有一位师昺在晋国担任尚书的官职。到了晋武帝司马炎纂夺魏权后,建立西晋,结束了三国时代,他追伯父司马师为晋景帝,并令天下避“师”字。以尚书师昺为代表的师氏家族为避名讳,只好减去姓氏“师”字中的一笔,改为“帅”姓。后来,过了晋朝,帅氏的子孙有的又恢复为师姓,有的则依旧为帅姓姓。
由于很多电脑系统将“师昺”(bing)误作“师呙”,因此造成一些人误把“师呙”作为呙姓起源,实际上史书中是没有“师呙”这个人名的。
相类似的,还有把南宋末代皇帝赵昺误作“赵呙”,把南宋奸臣万俟卨误作“万俟呙”,这都是很容易让人犯的错误。不可不慎。
上述前三种渊源,比较让人信服。尤其是源于“卞呙”说。因为在和氏璧(呙氏璧)的出产地,湖北西北一带,一个地方同时又卞姓和呙姓,但两姓自古以来不通婚,大抵是秉持同姓不婚的祖训。
本人姓呙,对本家族姓氏一直研究考证。)
二.迁徙分布:
目前呙氏聚集最集中的地区在洞庭湖流域,具体分布在湖北的公安、石首、监利以及湖南的华容、安乡、临澧等地。
元朝动乱时期,一个名叫菜颁的呙氏人从外地迁移至洞庭湖地区定居下来。呙菜颁的后人历经几百年的繁衍生息,到明朝时期在公安等地颇为显赫。当时中国文坛性灵派的代表“公安三袁”曾为呙氏家族写过家绳,现仍见于三袁文集。目前约有两三万呙氏人居住在洞庭湖流域。
湖南邵阳有地名呙家园,南京六合县的新集镇有地名路呙、中呙,东莞市常平镇桥有大呙村,湖北石首调关镇有呙家台……这些地方都是或曾经是呙氏族人聚居的地区。
呙氏后裔主要分布在湖北和湖南等地区,在四川、江苏等地区亦有分布。
三.郡望:
太原郡:战国时期秦国庄襄王四年(公元前246年)置郡,治所在晋阳(今山西太原),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五台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带、霍山北部一带地区。北魏时期辖地在今山西省阳曲县、交城市、平遥市、和顺县之间的晋中一带地区。
琅琊郡:春秋时期的齐国有琅琊邑,在今山东胶县南琅琊台西北,有越王勾践迁都至此之说。秦朝统一六国后,在境内设琅琊郡,并附置琅琊县,治所均在琅琊(今山东夏河),郡境为山东半岛东南部。西汉时期治东武(今山东诸城),并增琅琊国、柜县和祝兹侯国治于境内。东汉朝时期琅琊国改治开阳(今山东临沂)。晋朝改置为琅琊省。北魏时期治即丘(今山东临沂)。隋朝时期又复置琅琊县;唐朝时期又裁废,境地归胶州、诸城,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东南部谙城、临沂、胶南一带。唐朝时期有沂州琅琊郡。从魏、晋朝时期琅琊国起,琅琊台及秦琅琊郡治均不属琅琊郡(国)。另一处琅琊郡在今江苏南京一带,此后废置千余年。
平原郡:始建于西汉高祖时的西汉初年(公元前206年),治所在今山东省平原县西南。辖境相当于今山东省平原、陵县、禹城、齐河、临邑、商河、惠民、阳信等地。东汉以后,或为国,或为郡。北魏时期废黜。
豫章郡:原为春秋时期的洪州之地,战国时期秦国置为九江郡。楚、汉之际置豫章郡,治所在豫章(今江西南昌),其时辖地在今江西省南昌市,南朝陈时包有今江西锦江流域、南昌、清江、九江、历陵、彭泽、柴桑等十八县和两个候国,即今江西省北部地区。唐朝以后又改为豫章郡洪州,后期曾改为钟陵县,再后又改为南昌。
长沙郡:周朝时期即有该地,战国时期楚国始建郡,秦国灭楚国后承之,治所在临湘(今湖南长沙),其时辖地在今湖南省东部、南部一带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省全州市、广东省连县、阳山县、英德和江西一部分地区。西汉改郡为长沙国,并筑城。东汉仍改回为郡。隋朝初期废黜,隋大业年间及唐天宝、至德年间曾改潭州为长沙郡,治所在临湘(今湖南长沙)。明、清两朝为长沙府治。直到民国时期,长沙历经了国、郡、州、府、厅治。
四.字辈班派:
湖南洞庭湖呙氏字辈:“家人同履泰鼎壮晋升中临豫师谦益复观大有丰”。
五.历史名人:
呙 拯:(生卒年待考),五代时期南唐人。
南唐保大年间(公元943~957年),曾任歙州县令。
呙 辅:(生卒年待考),著名宋朝官吏。
据《续资治通鉴》记载,呙辅先为一进士,在宋绍兴四年(金天会十一年,公元1134年)农历12月壬午,武翼大夫、吉州刺史、统制鼎州军马杜湛为湖北路兵马副都监,修武郎、閤门祗候、添差统制军马鼓筠充东南第八将。马鼓筠本与刘超合流,有进士呙辅者,为张用所略;后呙辅入马鼓筠军中,与进士路居正劝马鼓筠立功归朝廷。时刘超据澧州,程昌寓遣兵击之,不胜。呙辅等令马鼓筠以药纸为书,陈破贼计,密遣安乡县监税刘汝舟持诣湖西,乞掩杀刘超,程昌寓亦遣使臣赍蜡书报之。刘超为马鼓筠所袭,败走,马鼓筠以所部诣昌寓降。程昌寓有战士、乡兵合九千馀人,用湛为总帅,至是程昌寓奏湛屡立奇功,马鼓筠临敌宣力,故皆擢之。既而录呙辅之劳,亦以为连州文学。后升任县令。
呙文光:(生卒年待考),湖北公安人。著名明朝巴县县令。 转自www.chaxunjiao.com https://www.chaxunjiao.com/
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:万能查询网
1、长按上方二维码,保存至手机相册;
2、进微信扫一扫,从相册中选择识别二维码。
1、长按上方二维码,保存至手机相册;
2、进微信扫一扫,从相册中选择识别二维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