百家姓
百家姓 百家姓排名 百家姓全文 百家姓姓氏大典 姓氏排名 新百家姓排名 百家姓的由来 百家姓起源 百家姓查询
百家姓大全 / 提姓 提氏家谱 提姓起源 提姓名人 提姓的来源 提姓起名
提姓
提[提,读音作读dī(ㄉㄧ),不可读作tí(ㄊㄧˊ)]
一.姓氏渊源:
第一个渊源:源于姬姓,出自春秋时期晋国勇士提弥明之后,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
提弥明去世后,其后裔念其忠义,便将全族人等的姓氏均改为“提”,称提氏,但读音作读dī(ㄉㄧ)。
第二个渊源:源于匈奴族,出自汉朝时期匈奴族挛提氏大单于冒顿,属于汉化改姓为氏。
汉朝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曾说匈奴人有名无姓,而在史籍《汉书·匈奴传》中却又说单于姓挛提氏,为古匈奴族的王族姓氏。本书认为,“挛提氏”原非匈奴姓氏,应为部族或氏族名称,后来仿学汉制,遂以部族名称为氏。
自冒顿单于开始,匈奴的单于一般都是由挛提氏担任的,近似于汉王朝的世袭制,不过其不一定是父死子继,经常是兄终弟及。挛提氏一族在匈奴最为贵重,其次是呼衍氏、须卜氏、丘林氏、兰氏四大贵姓,常与单于婚姻,例如在汉王朝的和亲政策实施后,王昭君一个女儿就叫须卜居次云。
在匈奴族被汉武帝击溃后,挛提氏族人有逐渐融合于汉族中者,有人以原部族名称的汉字谐音为姓氏,称提氏。
第三个渊源:源于姒姓,出自汉朝时期象林县功曹区连之子区逵,属于汉姓夷化又汉化改姓为氏。
源于姒姓,出自汉朝时期象林县功曹区连之子区逵,属于汉姓夷化又汉化改姓为氏。
根据广东新会《区渭泉祖家谱》记载,夏少康封少子无余于会稽,伺奉大禹的宗祠,因为夏禹埋葬在这里,食粟于欧山,因而以“欧”为姓。
春秋的时候有匠人叫欧冶子,因为他居住在欧余山,又以冶炼锻造兵器出名,所以以欧冶为姓。欧冶子后来移居到福建的闽侯县冶山,为越王铸造过湛卢、巨阙、胜邪、鱼肠、纯钩等五种利剑。名噪一时。后来又于徒弟为楚王铸造了龙渊、太阿、工布三把利剑。欧冶子的后代以祖先的名字做为姓氏,形成了欧氏。
到了汉朝时期,欧氏族人欧安是一位富商,他乐善好施,深得人们尊敬,汉景帝很赏识他的为人。有一天,汉景帝对他说:“卿才德兼备,何欠之有,应去欠为区。”在封建时代,皇帝赐姓给臣民或叫臣民改姓,是一种荣誉,表示皇帝关心他的臣民,只有乖乖接受。这一来,欧安便改姓为“区”,成为区安。从此,他的子孙便成为“区”氏族人了。《区渭泉祖家谱》提到区、欧、欧阳同一衍派,一概不通婚。
到了公元192年(一说为公元137年),东汉朝象林邑(象林县,一称林邑)功曹区连之子区逵(一作区达,自称释利摩罗),杀了县令,自号为王,始建占城国。占城国王自己独揽大权,区逵及其后历代君主,一直力图向北扩张,经常与当时统治越南北部的中国封建王朝发生频繁的战争,但也向中国政府朝贡,以进行贸易。公元十~十三世纪,占城国成为越南封建统治者扩张的主要对象。
明洪武三十五年(明建文四年,公元1402年)安南国(今越南)夺取了占城国的占洞、古垒两州,把越南领土推进到今广南、广义地区。
明成化七年(公元1471年),安南国后黎朝的黎圣宗率军亲征占城国,攻陷首都,“生擒”了占城国王区茶全,设置了交南州(广南道),使越南领土扩张到今归仁一带。
明朝成化二十年(公元1484年)农历7月,安南国再次攻破占城国的都城,立其国人提婆苔为占城国王,使占城国成为越南的属国。但占城国故王之弟区古来不服,派使臣向明朝政府奏称提婆苔为伪王,请求明王朝依正统体制进行干涉。明王朝对占城国王位的继承问题很重视,明宪宗朱见濬(朱见深)与大臣专门就提婆苔是否为伪王,区古来是否是正统继承者等问题进行了讨论,最后,诏令抚谕提婆苔,使纳原降国王印,宥其受伪封之罪,仍为头目。
但提婆苔拒不受命,明宪宗遂派大臣给事中李孟旸、行人叶应册封区古来为国王。李孟旸奏说:“占城国险远,安南的军队还在其国内,提婆苔又已经窃据其地,稍或不慎,反损我大明国威。宜令来使传谕区古来,先让他在广东受封,并敕安南悔祸。”明宪宗觉得有理,遂从之。因此,区古来自老挝挈家赴崖州(今海南三亚崖城镇),李孟旸对其竣封后,返回北京。之后,区古来又躬诣阙廷,奏安南国之罪。明成化二十三年(公元1487年),明王朝总督宋旻建议传檄安南存亡继绝,迎古来返占城国,明宪宗遂命南京右都御史屠滽至广东,即传檄与安南国,宣示祸福。同时征募健卒二千人,驾海舟二十艘,护送区古来还国。安南国由于不敢与明王朝直接对抗,当屠滽大臣奉特遣来占城国时,因不敢反对,区古来乃得入城,恢复其国王地位。
此后,提婆苔只得下台,但毕竟当过三年国王。其子孙后代虽以为荣,但毕竟已无法在占城国立足,因而纷纷北迁,亦有迁徙入中国者,乃以其名的汉字谐音为姓氏,称提氏,读音亦作读dī(ㄉㄧ)。
.各支始祖:
提 兴:原籍杨州府仪真卫。提兴甚骁勇,曾随明太祖朱元璋灭元朝,定都金陵,以功封武德将军,授河间(今河北沧州河间)、大同、沈阳三卫都指挥使,因而迁居河间,为沧州提氏始祖。
二.迁徙分布:
今黑龙江省黑河市,吉林省长春市,山东省烟台市提家村、定陶县田集刘庄寨、枣庄市台儿庄区提楼村,河北省廊坊市北旺乡大枣林庄、泊头市双狮赵乡齐埝村、沧州市河间大布村等地,均有提氏族人分布。
三.郡望:
西河郡:古代该郡所指不一。春秋时期卫国西境沿黄河一带称西河,即今浚县、滑县等地。战国时期黄河在今安阳东,故安阳可称西河,据《史记·仲尼弟子列传》记载:“子夏居西河教授”是也。魏国时期曾取秦国今陕西黄河沿岸地,置西河郡,则以晋陕间黄河为准,西岸为西河。西汉朝元朔四年(公元前125年)置郡,治所在平定(今内蒙古东胜),其时辖地在今陕西、山西两省之间黄河沿岸一带地区,并拥有今内蒙古伊克昭盟东部及晋西等地。东汉朝时期移治到离石(今山西离石)。南北朝时期北魏的西河郡,其北部为羌胡所得,仅保有晋西一带地区,治所在兹氏,即在今山西省离石(今山西汾阳)。唐朝时期亦曾以汾州为西河郡。
河东郡:古代河东郡有四:一是指今整个山西省。二是秦朝初期(公元前221年)置郡,治所在安邑(今山西夏县),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夏县、临汾市、万荣县、永济市、闻喜县一带地区。东晋时期移治到蒲坂(今山西永济蒲州镇)。隋、唐两朝为蒲州河东郡。隋朝时期又分蒲坂,置河东县为治所。在明朝被并河东县,划入蒲州。三是唐朝时期有河东道,又设河东节度使,道治在蒲州,节度使治所在太原(今山西太原)。四是宋朝时期有河东路,治所在并州(太原府,今山西太原),其时辖地北以内长城为限,而兼有今陕西东北角。大金国时期分为河东南路、河东北路,南路的治所在平阳(今山西临汾),北路的治所在太原府,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黄河以东夏县一带地区。明朝时期并河东县入蒲州。
占城国:印度支那古国,即占婆补罗(补罗,梵语意为城),汉译为占婆、占波。古占城国位于印度支那半岛东南沿海地带,北起今越南河静省的横山关,南至平顺省潘郎、潘里地区,王都为因陀罗补罗(今越南茶荞)。中国古籍称其为象林邑,简称林邑,从公元八世纪下半叶至唐朝末期,改称为环王国。五代时期又称占城。据当地发现的国碑铭,其始终自号占婆。占城国为占国人所建。占城国人的语言属马来-波利尼西亚语系。占城深受印度文化影响,使用南天竺文字,从印度传入婆罗门教和佛教(后改信奉伊斯兰教),崇拜湿婆和毗湿奴等神,采用种姓制度。后从中国传入筑城、制造武器和生产技术,促进了工农业生产的发展。占国出产象牙、犀角、乌木等珍奇异物,其地在当时为中国连接东南亚、西亚等地的海路要冲,主要从事中国与东南亚、印度、西亚的海上中转贸易,获利甚大。占国人多为剽悍的航海者。占国故地原是中国汉朝时期所置日南郡的象林县。公元192年(一说为公元137年),象林县功曹区连之子区逵(一作区达,自称释利摩罗)杀了县令,自号为王,始建占城国。占城国王自己独揽大权,区逵及其后历代君主一直力图向北扩张,因此经常与当时统治越南北部的中国封建王朝发生频繁的战争,但也向中国朝廷朝贡,以进行贸易。公元十~十三世纪,占城国成为越南封建统治者扩张的主要对象。公元1402年安南国(越南)夺取了占城国的占洞、古垒两州,把越南领土推进到今广南、广义地区。公元1471年,安南国后黎一朝的黎圣宗黎思诚亲率大军征伐占城国,攻陷首都,生擒占城国国王区茶全,并设置交南州(广南道),使越南领土扩张到今归仁一带。公元1693年,南阮政权的元帅阮有镜领兵大举入侵黎朝,擒占国国王及皇亲大臣,公元1697年,占城国灭亡。
四.历史名人:
提 索:(生卒年待考),安南郡人(今越南归仁)。著名元朝安南土司。
据史籍《招捕总录·元·佚名》记载:元朝至元十三年(公元1276年)农历1月,云南罗匐甸官禾者阿禾必绍降归元朝军队。农历10月,云南省调蒙古爨僰诸军,征讨白衣和泥一百九寨,土官匍思叛溪七溪等投降,元政府得户四万。
之后,元军又攻金齿落落、广甸、瑶甸,元军杀掠甚多。又攻斜乌蒙秃老蛮、高州筠连等州十九处。乌蒙阿谋归旧侵藤串县地。是月,与安南邻者七十城门、国主答公,遣其人名摩耳者来乞降,后又有提吕、提邦两部族来降。
当时发生饥荒,云南行省发廪赈之。不久,提吕之子提达量,为提索所擒,云南行省给榜招提索,及使释放提达量,提索听命。
提 桥:(生卒年待考),河北河间人。著名清朝大臣。
明朝天启年间进士,进入清朝后,曾出任刑部侍郎。 转自www.chaxunjiao.com https://www.chaxunjiao.com/
一.姓氏渊源:
第一个渊源:源于姬姓,出自春秋时期晋国勇士提弥明之后,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
提弥明去世后,其后裔念其忠义,便将全族人等的姓氏均改为“提”,称提氏,但读音作读dī(ㄉㄧ)。
第二个渊源:源于匈奴族,出自汉朝时期匈奴族挛提氏大单于冒顿,属于汉化改姓为氏。
汉朝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曾说匈奴人有名无姓,而在史籍《汉书·匈奴传》中却又说单于姓挛提氏,为古匈奴族的王族姓氏。本书认为,“挛提氏”原非匈奴姓氏,应为部族或氏族名称,后来仿学汉制,遂以部族名称为氏。
自冒顿单于开始,匈奴的单于一般都是由挛提氏担任的,近似于汉王朝的世袭制,不过其不一定是父死子继,经常是兄终弟及。挛提氏一族在匈奴最为贵重,其次是呼衍氏、须卜氏、丘林氏、兰氏四大贵姓,常与单于婚姻,例如在汉王朝的和亲政策实施后,王昭君一个女儿就叫须卜居次云。
在匈奴族被汉武帝击溃后,挛提氏族人有逐渐融合于汉族中者,有人以原部族名称的汉字谐音为姓氏,称提氏。
第三个渊源:源于姒姓,出自汉朝时期象林县功曹区连之子区逵,属于汉姓夷化又汉化改姓为氏。
源于姒姓,出自汉朝时期象林县功曹区连之子区逵,属于汉姓夷化又汉化改姓为氏。
根据广东新会《区渭泉祖家谱》记载,夏少康封少子无余于会稽,伺奉大禹的宗祠,因为夏禹埋葬在这里,食粟于欧山,因而以“欧”为姓。
春秋的时候有匠人叫欧冶子,因为他居住在欧余山,又以冶炼锻造兵器出名,所以以欧冶为姓。欧冶子后来移居到福建的闽侯县冶山,为越王铸造过湛卢、巨阙、胜邪、鱼肠、纯钩等五种利剑。名噪一时。后来又于徒弟为楚王铸造了龙渊、太阿、工布三把利剑。欧冶子的后代以祖先的名字做为姓氏,形成了欧氏。
到了汉朝时期,欧氏族人欧安是一位富商,他乐善好施,深得人们尊敬,汉景帝很赏识他的为人。有一天,汉景帝对他说:“卿才德兼备,何欠之有,应去欠为区。”在封建时代,皇帝赐姓给臣民或叫臣民改姓,是一种荣誉,表示皇帝关心他的臣民,只有乖乖接受。这一来,欧安便改姓为“区”,成为区安。从此,他的子孙便成为“区”氏族人了。《区渭泉祖家谱》提到区、欧、欧阳同一衍派,一概不通婚。
到了公元192年(一说为公元137年),东汉朝象林邑(象林县,一称林邑)功曹区连之子区逵(一作区达,自称释利摩罗),杀了县令,自号为王,始建占城国。占城国王自己独揽大权,区逵及其后历代君主,一直力图向北扩张,经常与当时统治越南北部的中国封建王朝发生频繁的战争,但也向中国政府朝贡,以进行贸易。公元十~十三世纪,占城国成为越南封建统治者扩张的主要对象。
明洪武三十五年(明建文四年,公元1402年)安南国(今越南)夺取了占城国的占洞、古垒两州,把越南领土推进到今广南、广义地区。
明成化七年(公元1471年),安南国后黎朝的黎圣宗率军亲征占城国,攻陷首都,“生擒”了占城国王区茶全,设置了交南州(广南道),使越南领土扩张到今归仁一带。
明朝成化二十年(公元1484年)农历7月,安南国再次攻破占城国的都城,立其国人提婆苔为占城国王,使占城国成为越南的属国。但占城国故王之弟区古来不服,派使臣向明朝政府奏称提婆苔为伪王,请求明王朝依正统体制进行干涉。明王朝对占城国王位的继承问题很重视,明宪宗朱见濬(朱见深)与大臣专门就提婆苔是否为伪王,区古来是否是正统继承者等问题进行了讨论,最后,诏令抚谕提婆苔,使纳原降国王印,宥其受伪封之罪,仍为头目。
但提婆苔拒不受命,明宪宗遂派大臣给事中李孟旸、行人叶应册封区古来为国王。李孟旸奏说:“占城国险远,安南的军队还在其国内,提婆苔又已经窃据其地,稍或不慎,反损我大明国威。宜令来使传谕区古来,先让他在广东受封,并敕安南悔祸。”明宪宗觉得有理,遂从之。因此,区古来自老挝挈家赴崖州(今海南三亚崖城镇),李孟旸对其竣封后,返回北京。之后,区古来又躬诣阙廷,奏安南国之罪。明成化二十三年(公元1487年),明王朝总督宋旻建议传檄安南存亡继绝,迎古来返占城国,明宪宗遂命南京右都御史屠滽至广东,即传檄与安南国,宣示祸福。同时征募健卒二千人,驾海舟二十艘,护送区古来还国。安南国由于不敢与明王朝直接对抗,当屠滽大臣奉特遣来占城国时,因不敢反对,区古来乃得入城,恢复其国王地位。
此后,提婆苔只得下台,但毕竟当过三年国王。其子孙后代虽以为荣,但毕竟已无法在占城国立足,因而纷纷北迁,亦有迁徙入中国者,乃以其名的汉字谐音为姓氏,称提氏,读音亦作读dī(ㄉㄧ)。
.各支始祖:
提 兴:原籍杨州府仪真卫。提兴甚骁勇,曾随明太祖朱元璋灭元朝,定都金陵,以功封武德将军,授河间(今河北沧州河间)、大同、沈阳三卫都指挥使,因而迁居河间,为沧州提氏始祖。
二.迁徙分布:
今黑龙江省黑河市,吉林省长春市,山东省烟台市提家村、定陶县田集刘庄寨、枣庄市台儿庄区提楼村,河北省廊坊市北旺乡大枣林庄、泊头市双狮赵乡齐埝村、沧州市河间大布村等地,均有提氏族人分布。
三.郡望:
西河郡:古代该郡所指不一。春秋时期卫国西境沿黄河一带称西河,即今浚县、滑县等地。战国时期黄河在今安阳东,故安阳可称西河,据《史记·仲尼弟子列传》记载:“子夏居西河教授”是也。魏国时期曾取秦国今陕西黄河沿岸地,置西河郡,则以晋陕间黄河为准,西岸为西河。西汉朝元朔四年(公元前125年)置郡,治所在平定(今内蒙古东胜),其时辖地在今陕西、山西两省之间黄河沿岸一带地区,并拥有今内蒙古伊克昭盟东部及晋西等地。东汉朝时期移治到离石(今山西离石)。南北朝时期北魏的西河郡,其北部为羌胡所得,仅保有晋西一带地区,治所在兹氏,即在今山西省离石(今山西汾阳)。唐朝时期亦曾以汾州为西河郡。
河东郡:古代河东郡有四:一是指今整个山西省。二是秦朝初期(公元前221年)置郡,治所在安邑(今山西夏县),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夏县、临汾市、万荣县、永济市、闻喜县一带地区。东晋时期移治到蒲坂(今山西永济蒲州镇)。隋、唐两朝为蒲州河东郡。隋朝时期又分蒲坂,置河东县为治所。在明朝被并河东县,划入蒲州。三是唐朝时期有河东道,又设河东节度使,道治在蒲州,节度使治所在太原(今山西太原)。四是宋朝时期有河东路,治所在并州(太原府,今山西太原),其时辖地北以内长城为限,而兼有今陕西东北角。大金国时期分为河东南路、河东北路,南路的治所在平阳(今山西临汾),北路的治所在太原府,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黄河以东夏县一带地区。明朝时期并河东县入蒲州。
占城国:印度支那古国,即占婆补罗(补罗,梵语意为城),汉译为占婆、占波。古占城国位于印度支那半岛东南沿海地带,北起今越南河静省的横山关,南至平顺省潘郎、潘里地区,王都为因陀罗补罗(今越南茶荞)。中国古籍称其为象林邑,简称林邑,从公元八世纪下半叶至唐朝末期,改称为环王国。五代时期又称占城。据当地发现的国碑铭,其始终自号占婆。占城国为占国人所建。占城国人的语言属马来-波利尼西亚语系。占城深受印度文化影响,使用南天竺文字,从印度传入婆罗门教和佛教(后改信奉伊斯兰教),崇拜湿婆和毗湿奴等神,采用种姓制度。后从中国传入筑城、制造武器和生产技术,促进了工农业生产的发展。占国出产象牙、犀角、乌木等珍奇异物,其地在当时为中国连接东南亚、西亚等地的海路要冲,主要从事中国与东南亚、印度、西亚的海上中转贸易,获利甚大。占国人多为剽悍的航海者。占国故地原是中国汉朝时期所置日南郡的象林县。公元192年(一说为公元137年),象林县功曹区连之子区逵(一作区达,自称释利摩罗)杀了县令,自号为王,始建占城国。占城国王自己独揽大权,区逵及其后历代君主一直力图向北扩张,因此经常与当时统治越南北部的中国封建王朝发生频繁的战争,但也向中国朝廷朝贡,以进行贸易。公元十~十三世纪,占城国成为越南封建统治者扩张的主要对象。公元1402年安南国(越南)夺取了占城国的占洞、古垒两州,把越南领土推进到今广南、广义地区。公元1471年,安南国后黎一朝的黎圣宗黎思诚亲率大军征伐占城国,攻陷首都,生擒占城国国王区茶全,并设置交南州(广南道),使越南领土扩张到今归仁一带。公元1693年,南阮政权的元帅阮有镜领兵大举入侵黎朝,擒占国国王及皇亲大臣,公元1697年,占城国灭亡。
四.历史名人:
提 索:(生卒年待考),安南郡人(今越南归仁)。著名元朝安南土司。
据史籍《招捕总录·元·佚名》记载:元朝至元十三年(公元1276年)农历1月,云南罗匐甸官禾者阿禾必绍降归元朝军队。农历10月,云南省调蒙古爨僰诸军,征讨白衣和泥一百九寨,土官匍思叛溪七溪等投降,元政府得户四万。
之后,元军又攻金齿落落、广甸、瑶甸,元军杀掠甚多。又攻斜乌蒙秃老蛮、高州筠连等州十九处。乌蒙阿谋归旧侵藤串县地。是月,与安南邻者七十城门、国主答公,遣其人名摩耳者来乞降,后又有提吕、提邦两部族来降。
当时发生饥荒,云南行省发廪赈之。不久,提吕之子提达量,为提索所擒,云南行省给榜招提索,及使释放提达量,提索听命。
提 桥:(生卒年待考),河北河间人。著名清朝大臣。
明朝天启年间进士,进入清朝后,曾出任刑部侍郎。 转自www.chaxunjiao.com https://www.chaxunjiao.com/
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:万能查询网
1、长按上方二维码,保存至手机相册;
2、进微信扫一扫,从相册中选择识别二维码。
1、长按上方二维码,保存至手机相册;
2、进微信扫一扫,从相册中选择识别二维码。